答题思路拓展:“VR新闻的伦理风险”的2种答题思路

2024-9-5 17: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99| 评论: 5422

摘要: 以下内容来源于东君忆25新传考研热点专题笔记VR新闻的伦理风险视角一:有关VR新闻的伦理风险(一)新闻内容与媒介技术的关系风险:媒介技术对于内容主体性的消解海德格尔深刻指出,在世界的技术化与对象化紧密联结中 ...
答题思路拓展:“VR新闻的伦理风险”的2种答题思路8303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9-5 17:23
以下内容来源于东君忆25新传考研热点专题笔记
VR新闻的伦理风险

视角一:有关VR新闻的伦理风险

(一)新闻内容与媒介技术的关系风险:媒介技术对于内容主体性的消解

海德格尔深刻指出,在世界的技术化与对象化紧密联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技术的地位在发生变化。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技术属于一种第三类存在,处于物理学无机物和生物学有机物之间。斯蒂格勒的技术观启发我们,技术不能仅仅理解为人的手段和工具,它还具有自身的动力。在现代性社会关系中,技术消解了人的主体地位,从帮助人们开发和呈现世界转变为反过来规定人类的观念行为,促逼人类在其设定的关系中生活。隐藏于现代技术中的力量决定了人与媒介的关系,媒介技术如此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其依靠 何必性越来越强,以上场景的到来并非毫无可能,值得警惕。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正确看待技术的动力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好这项技术,而不是一味依靠 何必这项技术。优化内容质量是媒体的着力点,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只有通过优质内容的产出才能更好体现。报道者的主体作用通过信息主体的去中心化在VR新闻中进一步被消解,报道者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在技术力量的再分配和重组中被削弱。纵观和分析近年来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VR新闻作品,可以发现优质内容在新闻传播领域里始终是第一位的,真正使这些新闻产生较大社会反响和具有影响力的是其优质的选题与内容。互联时代,媒体应该回归到如何展开传播,如何使得传播成为社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差不多 不好过程等前提下,把内容和VR技术相结合做双优产品。在此基础上探索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方法,对于处于消融与重塑共在状态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传播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契机。在传媒变革中,“技术服务于新闻,而不是新闻服务于技术”这一箴言,新闻从业者始终需要铭记,并内化于媒体实践中。

(二)新闻真实与虚拟现实的边界风险:受众对于真实与拟像的难以判断

VR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使新闻真实受到新的挑战。VR视频其实是二次产物,这种实际还是人工加工过的虚拟现实会让我们质疑,原本客观存在的真实世界有可能是虚拟的世界,从而激发出另一种不客观和不真实。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指出“当信息以电速运动时,时尚和传闻的世界就会变成‘真实’的世界”,虽然VR新闻并不能复制出与现实世界完全一样的世界,受众其实看到的VR新闻也是媒体工作人员二次编辑之后的产物,但当受众以“我在现场”的第一视角进入VR新闻现场时,就会产生虚拟现实比真实世界还要逼真的感受,以为体验到的就是真实客观的新闻事实,而无法区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运用“拟像”(simulacra)理论对传媒现象加以分析,指出在后现代社会,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消失。界限的消失改变和颠覆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模仿关系,当虚拟比现实更逼真时,真实的现实反而成了柏拉图所说的对虚拟“隔着三层”的模仿。VR新闻里镜头是消失的,这种拟像不需要实物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这种对真实的取代,造成了各种界限的崩溃。视觉和听觉都被包裹于“虚拟现实”头盔的VR新闻受众,其感官乃至意识都被重组,被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所影响乃至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VR新闻中构建出来“更加逼真”的媒介拟像,拟像与真实界限愈发模糊,拟像比真实更真实,取代了真实,造成了各种界限的崩溃,但拟像并不是客观现实。麦克卢汉的“内爆”(implosion)概念被鲍德里亚引用,用来形容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并使用“超真实”这一概念来提醒媒介营造的拟仿文化(simulational culture)的危险性。VR新闻属于被鲍德里亚称为“超真实”的拟像,在“超真实”拟像中,受众以为自己就在第一现场,看到的就是客观现实,在媒介虚拟现实中寻找满足,对媒介的依靠 何必越来越强,但社会行动能力却在不断下降。

(三)拟态环境与收受群体的互动风险:虚拟体验对于群体心理的逆向推动

VR新闻的形式并非适合所有新闻报道,对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时政报道等来说,人们并没有身临其境去感受的愿望。对于重大事件直播或重要事件解释性报道等,更适合以虚拟场景体验为主要特征的VR新闻去体现。而在此类新闻事件中,群体心理在虚拟空间的互动中容易得以加剧和扩散,理性思考能力随之减弱,情绪感染在一些新闻事件中会迅速爆发且广泛蔓延。

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针对大众媒体在社会中的功能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理论,并对其负面影响进行了充分阐释。强调大众传媒在对新闻信息重新结构化后,形成了大众传播构造的信息环境而非客观的、真实的环境。这种拟态环境中的“超真实感”引发了媒体的功能失调,这种功能失调属于传媒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VR新闻特点推动下进一步攀升和放大,虽然它并不独属于VR新闻。媒体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常常被用户当作客观存在的真实世界,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用户会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虚拟体验被作为在现实世界做出判断的依据。当下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场景体验带来的深度共情往往会使受众的群体心理不可自拔地陷入虚拟现实中。

VR新闻强烈诉诸用户感官,其收受群体之间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联系且似乎可以克服时空障碍,远距离地被建立起来并“形成回路”。“逆进化”是心理学家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提出的人的心理在危机和群体状态中的变化方向,主要呈现出回到原始状态两种表现方式:要么如孩子般顺从和被动,要么如动物般冲动暴虐。VR新闻只是对新闻事件的复现,诉诸感官的显化功能和人工编辑中的议程设置,对收受群体的心理具有操控性。VR新闻的收受者将媒介体验视为现实替代物,而忽视深藏于VR面纱下的符号与意识形态宰制,VR新闻营造的“拟态环境”使得其出现认知和行为偏差的可能性加大。在这种以场景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新闻样态中,如果暴力、血腥、恐怖的场景不加限制地让受众体验,也是不符合新闻传播伦理的。场景分析的目标某些时候并非是渗透,而是“规避”。VR新闻在群体心理引导方面如何培养公众的理性,如何更好地起到参与引擎而非操控工具的作用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视角二:VR新闻的伦理风险

(一)“现实真实”与“虚拟真实”的悖论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伦理探讨难以回避的“痛点”。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提到,新闻具有两个差不多 不好特征:一是真实,二是新鲜,这两点是新闻最差不多 不好、最核心的规律。“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一个业务问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传统的新闻记者努力秉持职业操守,奉行新闻客观主义原则,将新闻事件尽可能全面、翔实地传达给受众。至关重要之处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呈现或还原新闻现场,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缘由。

VR技术体现的是一种沉醉 惩罚式,因此VR新闻报道是创造与记录同步进行的,客观与主观因而相互交织、彼此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与虚拟同在的传播情境。当用户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佩戴VR设备时,在直接的听觉、视觉、触觉和嗅觉的影响和冲击下,一切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从而产生很强的沉醉 惩罚感。通过这种沉醉 惩罚感,VR新闻的报道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第三人效果”的藩篱,使每一个受众都转变成为“第一人”。这种视角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感知。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VR技术无疑可以逼真地“复原”新闻事件现场,或者强化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但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则会致使观众沉溺在超真实的“表象”中,难以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准确的认知和判断。这是因为当用户全身心地“沉醉 惩罚”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中时,感官的真实体验会弱化用户对现实真实的思考,这会造成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愈发模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新闻理念中的真实性。

(二)感官刺激的隐忧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力求用镜头客观地呈现新闻现场,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与其相比,VR新闻可以赋予用户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体验。尤其在有关战争、灾难等题材的报道中,那些残暴、血腥、凄惨的场景会让某些有过类似经历或者心理不堪重负的用户受到严重伤害。长时间的强烈刺激还可能致使用户丧失理性。“技术决定论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的拓展和延伸。以VR技术为基础的VR新闻,在极大丰富了用户感官体验的同时,由于外部情景反复持续地刺激用户的大脑皮层,也会使其对虚拟场景产生麻木,陷于虚拟环境中而不自知,进而演变为“缸中之脑”。

(三)隐私泄露的风险

毫无疑问,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和进步,隐私问题都会随之而来。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大数据、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隐私泄露已经屡见不鲜,正在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相对,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日趋模糊,私人领域正在向公共领域弥漫和渗透。随着VR社交网络的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惊人的监控系统正悄然无声地在用户体验中扎下根基。技术专家表示,一旦该系统成熟,用户在体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包括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等,都会被VR动作捕捉器记录下来,然后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确定个人的偏好,届时可以从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情绪甚至是内心的想法。这意味着随着可穿戴设备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个人隐私通过可穿戴设备泄露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学教授Kathleen Bartzen Culver警告说,“隐私问题是虚拟现实新闻目前最大的伦理考量”。

- END -

答题思路拓展:“VR新闻的伦理风险”的2种答题思路6850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9-5 17:23
点击以上图片购买2025新传考研专题笔记
编辑:东君忆

微博/微信/小红书:@东君忆
记得关注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maics660 2024-10-5 05:24
回帖是种美德.
引用 ioxqw847 2024-10-5 05:24
:lol
引用 pvqhe751 2024-10-5 05:24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引用 yavnu045 2024-10-5 05:24
严重支持!
引用 fwqbh146 2024-10-5 05:24
天啊.
引用 ywovx460 2024-10-5 05:24
好啊,谢楼主!!!
引用 ydqhv179 2024-10-5 05:24
顶顶更健康
引用 kitnw069 2024-10-5 05:24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引用 pbbzw458 2024-10-5 05:24
楼猪V5啊
引用 xswpx063 2024-10-5 05:24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引用 wezgj861 2024-10-5 05:23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引用 ycymf676 2024-10-5 05:23
为毛老子总也抢不到沙发?!!
引用 docnr749 2024-10-5 05:23
一直在看
引用 pbbzw458 2024-10-5 05:23
very good
引用 ugtta865 2024-10-5 05:22
楼下的接上
引用 aevjf868 2024-10-5 05:22
楼猪V5啊
引用 xswpx063 2024-10-5 05:22
楼上的稍等啦
引用 poccx945 2024-10-5 05:22
呵呵,明白了
引用 ioxqw847 2024-10-5 05:22
前排支持下了哦~
引用 rswum948 2024-10-5 05:22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查看全部评论(5422)

精彩推荐
    VR热点新闻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信客服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手机版|小黑屋|赞助本站|8866VR游戏客户端|关于我们|卡密兑换VIP|最新帖子排行|8866VR游戏破解汉化玩家交流学习网

    GMT+8, 2024-11-21 16:53

    Powered by 8866VR游戏下载网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